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记者手记:在大通湖畔感受现代农业新气象-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1/04 21:15:30
来源:新华网

四中全会精神在基层丨记者手记:在大通湖畔感受现代农业新气象

字体:

  新华社长沙11月4日电(记者常竣斐、张庆水)一株水草连接生态治理和产业发展,一堆“黑”科技打造无人示范农场,一群年轻人返乡创业入乡创新……近日,在湖南益阳的大通湖区,记者从蟹塘走到农场,感受农业现代化的新气象。

  “大通湖没治理前,水体有一股臭味,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大通湖区河坝镇沙堡洲村村民张德胜今年60岁,从小生活在大通湖畔,回忆起过去,不由得皱起眉头。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通湖由于进行高密度养殖和过度捕捞,肥料、饵料造成水体氮磷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

  2018年以来,大通湖区开展水体综合治理,通过截污管控、禁捕退养、垃圾治理、清淤清废、引水活水和生态修复等多种手段推动水质改善。到2020年时,大通湖水质从2018年的劣V类提升至IV类,总磷浓度则从2018年的0.215mg/L持续下降,在今年1月至10月内达0.069mg/L,大通湖再度成为一片“绿水”。

  这是蟹农在大通湖区河坝镇的蟹塘中捕捞大闸蟹。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水草是水体的“天然净化器”,可以高效吸收氮磷,防止水体富营养化,还是大闸蟹栖息、蜕壳场所与天然饵料。在综合治理的过程中,大通湖找到了把大闸蟹养殖产业打造成绿色农业的方法。当地联合学界专家,带着养殖户们摸索出了“水草+大闸蟹”的池塘养殖模式。

  “好草养好水,好水出好蟹,大通湖大闸蟹好,主要是因为大通湖水环境改善了。”沙堡洲村村民袁征兵告诉记者。

  随着生态改善,大通湖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更强了。据了解,大闸蟹产业2024年养殖面积达2.1万亩,产量2000吨,综合产值8亿元。在临湖区域内,千亩水草基地已经建成,成为了本地的新产业。水草基地培育的金鱼藻、茭白、睡莲等20多个优势品种,近年来销售总额已突破两千万元,成了新的“摇钱树”。

  这是大通湖水生植物产业示范园,园内种植了多种水生植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陈振海 摄

  当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形成双向促进,大通湖吸引来了更多有着新想法的新农人。在湖南省百芊集乡村发展有限责任公司里,技术总监熊勇介绍,“我们的产品可通过扫描二维码全程追溯养殖情况,还在尝试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管理蟹塘。”

  百芊集的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0岁,此前主要从事智慧环保和智慧水利相关的信息化工作,在2024年11月正式进入大闸蟹领域,打造了一套“高端产品+技术赋能+私域销售”的商业模式,还结合传统文化元素推出了相关系列产品,今年以来营收已超120万元。

  “现代技术让干农业从很‘苦’变成很‘酷’了。”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熊姣军自信地说。在大通湖区千山红镇该公司里,再生稻无人农场旁的各种设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新农人对前沿技术的追求,也凸显了现代农业的新气象。种植收割不仅用到了无人驾驶农机和无人机,还可以把工作压力分担给物联网设备。站在农场旁,熊姣军指着一旁的摄像头和智慧灌溉装置介绍,监控苗情能够远程实时进行,如果要给稻田排水,也只需要“点一点”手机。

  这是湖南宏硕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智慧农场云管控中心。新华社记者 戴明轩 摄

  熊姣军此前并非农业专家,她曾在上海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和农业几乎不相关。但回到大通湖后,她也学会了如何驾驶农机。对她而言,现代农业的吸引力在于生产效率的提升,也在于童年的回忆,“我小时候和父母姐姐搞过‘双抢’,一家三亩多地,搞一个月,亩产却只有六七百斤,现在有了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这近五百亩的再生稻无人农场,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全程管理!”

  新农人从大城市回到乡间,带动农业产业更加现代、前沿。在再生稻无人农场旁,“联合国粮农组织机收再生稻技术合作项目”的立牌显露出了这片土地的不凡。熊姣军充满底气地告诉记者,“中国在水稻领域的多种技术都位于世界前列,我们有幸参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研发应用和推广,为粮食安全贡献自己的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邱丽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