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4日,第十八届文华奖获奖名单正式揭晓。本届文华奖评选类别涵盖文华剧目奖、文华节目奖、文华单项奖及文华评论奖四大类别。经严格评审,全国共15个剧目脱颖而出,荣获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名列其中,成为本届京剧类作品中当之无愧的佳作。


守正创新
让国粹艺术融入时代语境
11月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式在重庆大剧院隆重举行,北京京剧院新编京剧《齐白石》凭借深厚的文化内涵、细腻的创作底蕴、精湛的艺术呈现与鲜明的时代气息,继2024年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后,又在本届中国艺术节期间成功摘得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桂冠。
京剧舞台上,文人戏实不多见,在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全面指导下,一部《齐白石》,北京京剧院筹备了近三年。2023年12月,《齐白石》在长安大戏院首演,几百个日夜的匠心打磨、辗转推敲,在舞台上凝结展现。这是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实践。
两个小时的有限篇幅内,编剧步川舍弃了传记式的铺陈,紧扣齐白石艺术生涯最具戏剧能量的“衰年变法”作为主轴,以“变法”前、中、后三个时空节点为棱镜,浓墨重彩地展现了齐白石“别旧我,得新我”的勇气和蜕变,今人对其的审视、回望,奠定了《齐白石》“守正创新”的基调。
一边是坚守京剧本体的艺术特色,一边是探索适应当下审美的突破,主创团队以一丝不苟的精神推动创排工作。角色与演员配置上,全剧流派纷呈、行当齐全,剧组中有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七位一级演员,北京京剧院青年奚派名家张建峰饰演的齐白石,以“委婉细腻、清新雅致”的唱腔和扎实的表演功底,继承并发展了“以文人演文人,以真情表真情”的奚派传统,成功塑造了一个痴迷艺术、不畏权贵的艺术家齐白石形象;北京京剧院领衔主演、叶派小生名家李宏图唱腔韵味十足,表演圆熟自然,让谦恭有礼、温文尔雅的青年梅兰芳跃然于台上;北京京剧院青年梅派名家窦晓璇饰演的宝珠,表演细腻温婉,唱腔中正平和,她与齐白石之间的相知相许,成为全剧令人难忘的温情段落。
音乐和唱腔设计上,著名戏曲作曲家朱绍玉摒弃中规中矩,但求妙趣横生,曲艺、京鼓、花鼓戏、北京民歌等多种素材的融入,徽调中古老腔调“花拨子”的挖掘化用,让全剧音乐生动悦耳;舞台表现上,导演傅勇凡通过数层轻盈的纱幕与多媒体投影技术,挥洒出一幅气韵生动、空灵留白的水墨长卷。湘潭老屋、北平画室、写生自然,场景的虚实转换行云流水,引领观众徜徉在齐白石融于笔墨、藏于丹青的精神天地中……
精进打磨
让宏大主题变得可知可感
归根结底,《齐白石》的艺术灵感何来?“人民性”是一切构思生发的根基。全剧以相当浓厚的笔墨描绘了齐白石如何从人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汲取养分,揭示了其画作中生机盎然、朴拙趣味的来源,让“艺术为人民”的宏大主题变得可知可感。剧院领导、主创人员多次前往北京画院深度采风,研习齐白石画作的艺术风格,体会齐白石的艺术境界。此外,剧中绘画术语的表达、画作素材的使用、老北京城市井面貌和叫卖声的还原,也都经过了专业画家、民俗专家的严谨论证,北京优质文化资源协同发力、跨界融合,共同成就了《齐白石》“京腔京韵唱国画,守正创新见精神”的艺术底色。
精益求精,笃行不怠,自2023年上演以来,《齐白石》的打磨提升始终不断,北京京剧院多层次、多角度邀请专家“问诊把脉”,突出刻画齐白石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艺术情怀。在第二次加工提高期间,《齐白石》在唱腔设计、故事情节等方面再次进行细微调整,“小调整,大变样”。无论是齐白石出场时先声夺人的“闷帘导板”,还是“齐梅之交”的唱腔优化,抑或是表现市井烟火时错落有致的叫卖声,这些细微之处都让人物更加细腻、饱满、真实,生动合理地契合人物性格和内心变化。
多维触及
让传统文化根植广阔土壤
带着京剧艺术的醇厚腔魂、国画丹青的灵动墨趣,举北京京剧院全院之力精心雕琢的《齐白石》,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第十八届文华奖展演参评剧目于10月24日和25日登台成都高新中演大剧院:一张张垂落的半透明幕布似国画宣纸,光影之间,荷花在水面荡出圈圈涟漪。在这派朦胧诗性的意境里,演员表演真挚到位,乐队“腔随情走、乐伴戏行”。连续两晚,剧场座无虚席,喝彩不断,有人赞叹京剧的精深美妙,也有人爱这份戏画交融的“中式浪漫”,而观众的热情回应,已在两年间伴着《齐白石》走过京冀基层剧院、大中学校园,近50场演出不仅亮出了“大戏看北京”的实力和底气,也助力国粹艺术在更广阔深厚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备受关注、传播语境日新月异的当下,《齐白石》坚持多维触及更多观众。立题之初与创排过程中,剧组把“观众视角”前置,通过前期市场调研、观众座谈会等形式,提前把握当代审美需求。在四川成都参加艺术节期间,主创团队走进文化馆分享感悟,以“剧中人”的形象融入商圈“快闪”亮相,各类集合了齐白石画作与熊猫元素的文创产品把作品的文化内涵精巧浓缩。同时,线上直播打破空间壁垒,让网络评论区与剧场的观众席遥相呼应。演出结束后,除了专业剧评人的意见,每位购票观众的观感被线上问卷、社交媒体留言、线下交流等方式妥帖收藏——在双向奔赴间,京剧艺术持续焕发着深厚底蕴与时代活力,为“演艺之都”与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留下了立意深远、韵味悠长的生动注脚。 (文/高倩)




